中國雷達技術
2019/6/13885次瀏覽
中國的雷達技術,"中國雷達人"自己的故事
央視四套(CCTV4)2018年1月15日到1月19日每晚22:00播出了5集中國雷達人以及中國雷達技術的宣傳片《中國之盾》。
從海陸空天各領域全面的展示了中國雷達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中國雷達人”解決重重困難的故事,揭秘了各型雷達研制的曲折歷程和先進的技術突破,展現了“中國雷達人”不畏艱辛、頑強拼搏的精神以及為保護國家做出的巨大的貢獻。
第一集:凝視藍天
中國雷達人在國外技術封鎖的情況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落后到先進,完善了國產雷達的型號,終于具備了凝視藍天的能力。
雷達與飛行器技術此消彼長,當隱身飛機的出現,反隱身雷達的發展成為了一種必然。當時反隱身雷達的二個思路:第一個就是把雷達波段盡可能的降低,第二個就是在功率一定的情況下盡可能把天線陣面做大,增大天線增益,使其具有足夠的能量能夠探測到隱身飛機。
2016年珠海航展,中國多種反隱身雷達集體亮相,標志著中國雷達技術開始邁入世界發達國家前列。
機動式預警相控陣雷達
機動式遠程對空情報三坐標雷達,工作于UHF波段,采用兩維相掃+方位機掃體制,具備探測距離遠、跟蹤精度高、具有較強情報綜合和獨立引導能力等優勢,可有效探測F22等隱身飛機等多類型空中威脅目標。
便攜式多功能偵察雷達
這款雷達也被叫做“蜘蛛網”雷達,它的構成簡單,工作于S波段,采用先進的圓形相控陣體制與數字波束成形技術,可實現全方位波束電掃。每個方向的探測距離一樣,并且具備同時探測、跟蹤任意方位來襲的低空慢速目標和迫擊炮,具有較好的實用性和便攜性。
第二集:警測海疆
達是軍艦的眼睛,它的性能直接關系到海軍戰斗力的強弱,面對中國海軍警測海疆挺進深海的新使命,中國雷達人正在全力以赴。
我國艦載相控陣雷達
位于正面大面積方塊是S波段多功能雷達,位于駕駛臺上方的是C波段跟蹤天線,一體化桅桿上的中間面積方塊是X波段多功能火控雷達,位于主船體兩側的突出的方塊,是米波相控陣遠程警戒雷達。
中國艦艇在單艦上形成米波、X波段、S波段、C波段的全波段雷達覆蓋,用較少的射頻模塊搭建出一個具有通信、導航、警戒、探測、識別和跟蹤等多種功能的綜合射頻系統。
第三集:鑄盾為矛
無論是讓飛行員贊不絕口的機載火控雷達還是空警2000空警500的預警雷達都是戰機不可或缺的眼睛,雷達技術助力中國空軍向攻防兼備轉型,實現鑄盾為矛。
"空警-2000"預警機雷達
這是一款尺寸最大的有源相控陣預警機雷達,機身上方圓盤雷達罩內安裝有三塊固定的有源電子掃描陣列,實現360度全方位覆蓋,對空中戰機目標最遠探測距離可達470公里,能夠同時跟蹤60-100個空中目標,指揮10架飛機執行作戰,高空對彈道導彈的探測距離可達1200公里。同時,機首下部安裝一臺對地搜索的脈沖多普勒雷達。
第四集:俯瞰大地
中國雷達界的鼻祖張直中院士是中國第一位提出研究雷達成像技術的專家,為中國在雷達成像領域的突破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高分三號
這是中國首顆1m分辨率C頻段多極化SAR衛星。一般來說,微波遙感衛星使用的頻段越低,穿透性越強;頻段越高,穿透性越弱,但低頻段不容易實現高分辨率。研究發現,C頻段在衛星的應用中分辨目標更有優勢。
高分三號衛星不受云雨等天氣條件的限制,可全天候、全天時監視監測全球海洋和陸地資源,是高分專項工程實現時空協調、全天候、全天時對地觀測目標的重要基礎,服務于海洋、減災、水利、氣象以及其他多個領域,為海洋監視監測、海洋權益維護和應急防災減災等提供重要技術支撐,對海洋強國、“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第五集:仰望星空
對中國人來說,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是個令人振奮和難忘的時刻,在測控雷達的保障下,在中國航天全系統的共同協作,楊利偉乘坐的神舟5號飛船載人艙按照指令及時打開降落傘安全降落于預期位置。
航天測控雷達
中國的航天任務越來越多,對航天測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中國雷達人肩上的使命和責任也越來越重。
雖然我國的雷達技術已經走到了當今世界的第一陣列,但是要成為引領者,“中國雷達人”仍在努力!